AI终于发威!人工智能抗“疫”盘点:自动监控还不是全部

 行业动态    |      2020-02-25
在互联网时代,生活中我们可用的手段随着技术的发展增强了很多。

近日,工信部表示,将部署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服务疫情防控工作。并且工信部特别强调,要通过运用人工智能、大数据、云计算等服务疫情监测分析、人员流动和社区管理等,对疫情开展科学精准防控。

AI监控、视频监控

疫情下的AI医疗

在几天前,阿里云就宣布,将通过达摩院的AI技术,对肺部影像进行病理诊断。
阿里表示,这一套系统可以在20秒内准确地对疑似案例CT影像做出判读,准确率达到96%,大幅提升诊断效率。截止到21日,湖北、上海、广东等16个省市的26家医院已经引入达摩院医疗AI。
而在阿里之外,还有不少公司也推出了自己的“AI病情分析”,例如华为,就推出了AI辅助医学影像量化分析服务,在辅助治疗环节,帮助医生更好进行判断。
除了病理判断之外,AI还出现在了护理机器人领域。
在疫情早期的隔离期间,就有公司研发出了“送餐”机器人,来给宾馆各个客房的密切接触者进行服务。

而面对真正的病患,猎豹移动也向火神山捐赠了他们自己研发的“豹小递”智能机器人。猎豹表示,该机器人可以执行递送化验单、药物等工作。
而不仅是猎豹,中国移动、京东等厂商都推出了巡逻测温、送餐送货等机器人,并且针对病患的问诊需求,也研发出了“问诊机器人”。


当然,这个“问诊机器人”目前只能通过电话语音的方式进行交流,不过它已经可以和疑似感染者确认病情发展情况,并给出自己的建议。

尽管总体来看,“问诊机器人”的语音语调还是无法和Google的人工智能语音电话相媲美,但已经足够准确,可以有效地减少当地的医疗压力。

AI的隔离监控
对疑似病例和病患可以进行医学诊断,而对于“居家隔离”的密切接触者该如何处理,AI和运营商联手打造了一套“监控系统”。
在当前的防疫部署下,只要小区内出现了病患,确诊病例楼都需实行14天“硬隔离”,而对于外地返工人员,也需要居家隔离14天。
而如何对隔离人员进行管理,这就需要一整套“监控系统”,例如深圳联通推出的“5G居家隔离监控管理系统”。只要将设备贴在隔离人员的门口上,门一打开就回向社区自动通报。
同时,系统还可以“向上兼容”,据联通表示,这套“监控设施”涵盖了多级管理模式,能实现社区、街道办、区政府多级监管功能。

AI的检测与预防
而除了针对密切接触者和疑似感染者,大城市的复工也是一个传染隐患。在病毒的“隔绝”过程中,人工智能的优势被发挥的淋漓尽致。
首先是测量体温,尽管目前,超市、公司等场所都配备了遥感体温计,但公交车、地铁等人流量较大的地方,配置专人去测量体温难免会有些难度。

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旷视科技站了出来,推出了AI测温系统。
据旷视介绍,名为「明骥」的测温系统配备了红外热成像测温仪,其中疑似高热报警带宽可达到每秒15人,且一套系统可以部署16个通道,并且可以做到一人管控。
旷视在北京一处地铁站做了实验,结果是,这套系统完全可以解决每分钟三百人左右的客流量。哪怕是带了口罩,也可以准确识别体温,误差在0.3℃。
如果说旷视将“面部识别”的技术做到了“口罩测温”的话,那么携程,则是利用大数据来对病患进行排查。
最近,携程上线了“新冠肺炎查询系统”,在页面中,一旦出现确诊病例,携程就会通过数据检索,公布病例所在的航班和车次,并且会精确到列车车厢。
这样一来,密切接触者的确认效率将会大大增加,也不会再有顶级媒体“一天寻人好几次”的盛况出现了。

AI也不是万能
这也牵扯出“人工智能导致失业”这个论调,固然,人工智能大规模应用后,某些低端岗位会被AI替代。但纵观历史,每一次的工业革命,都会带来新的发展机会。
从上面的例子上我们也可以看出,很多操作,还是通过人机协同来完成的,而AI的判断,也都是偏低层次,还是需要人本身的经验判断。

坦白来说,目前的人工智能,还远没有达到“包揽一切”的地步,前两年的“AI热”降温的现象已经表明,当前的技术落地,还有很长的时间要走。
但这次疫情,对于主攻人工智能的厂商来说,是一场“大考”。通过AI提供的“无人服务”,可以在实践中找到很多亟待改善的问题。5G、云计算、大数据等技术该怎么更好的加以利用,是从业者应该研究的课题。